高雄市曾在2013年國際宜居城市中獲得4金、3銀、3銅的殊榮,但竟是六都裡唯一連續兩年人口負成長的城市,為檢討高雄市宜居現況,高雄市議會於5月19日舉行「高雄宜居城市檢驗」公聽會,由黃柏霖、周鍾㴴、陳麗娜議員共同主持,陳麗珍議員列席,並邀請專家學者與會。
黃柏霖議員表示,高雄市在102年獲得國際宜居城市多個獎項,在各個宜居城市評估項目中都有不錯的表現,但就調查數據及市民意見顯示,高雄市起薪低、失業率高,在人口不斷外流下已連續兩年人口負成長,為吸引人口回流及移居高雄,需有可行性的因應措施。
國立高雄大學曾梓峰副教授指出,荷蘭的首都阿姆斯特丹以「維基城市計畫」,凝聚市民與市政發展的共識,建立出該城市到2040年的都市發展計畫。此外,國外有許多城市政策,是由都市遊民及基層市民的生活及意見而訂定,建議市府各部門在訂定政策時,應與人民的幸福感作連結,才能使政策有效執行。
國立屏東大學李銘義副教授認為,國際宜居城市分有5大類,共有30個指標,但指標建構者是經濟學人而不是在地生活的民眾,應以服務品質及顧客滿意度評分的概念進行調查,才能了解城市提供的服務是否滿足市民期待,各種指標也才能真正獲得可及度、穩定度及便利度。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劉廷揚教授表示,如果可以善用教育資源,發展托育、學前教育的良好環境,便可促使家長帶小孩搬遷至高雄。另外,高雄有得天獨厚的好天氣,相較其他城市更適合高齡人口居住,若能引進養護機構進駐,也是一種吸引人口至高雄的方式。但高雄若要吸引青、壯年等勞動人口,仍需經發局進行整體產業的提升與改善。
大仁科技大學林爵士副教授說,高雄原本是重工業城市,但高雄市的產業轉型是可以被期待的。在全球少子化的趨勢下,提升人口的重責就在如何吸引社會人口進行移居,但在人口不斷流失下,應先提出留住人口的有效政策,例如給予薪資津貼或減稅等誘因,鼓勵在地就業及創業。另外,若能結合新南向政策,培養東南亞語言人才相關發展,或善用新住民文化開發異國園區,也可能成為台灣亮點。
實踐大學李坤隆講師指出,吸引人口有許多方式,除了上述提到的各種可行性方法外,城市行銷也是重要的一環,建議以推廣在地文化等方式,提高外縣市人口移居高雄市的意願。
陳麗珍議員說,在工業時代高雄市各種大眾交通運輸及綠美化等生活機能尚未大幅提升,但當時卻有許多人願意到高雄市就業、定居,相對現在生活機能完善的高雄市,在就業率、人口成長上卻落後許多縣市,市府應針對就業環境等關鍵原因,執行有效的解決對策,才能使市民留在高雄,也使外縣市人口有意願移居高雄。
周鍾㴴議員表示,市民的生活離不開食、衣、住、行、育、樂,政策的訂定亦是如此,他體恤市府各局處發展高雄市的積極與努力,但「好還要更好」,看得到的建設很重要,看不到的幸福感更是重要,呼籲各局處打造令市民幸福有感的宜居環境。
陳麗娜議員則說,打造宜居環境是個大議題,需要從多面向進行發展與改善的目標,城市美學等建設是無法填補幸福感的,必須從真實數據檢討人口外流等問題。如果高雄市是一間店面,或許顧客看的不是這家店裝潢得漂不漂亮,而是有沒有乾淨舒適,有沒有貼心溫暖的服務。建議各局處應了解市民真正所需,善用資源打造幸福的生活環境。
黃柏霖議員表示,高雄市要先確定,需要的是人口成長或青、壯年等勞動人口成長,才能擬定政策。高雄市人口負成長是必須正視的議題,如何讓民眾可以安心在此工作、生活,就此定居下來,需要各局處的配合與努力,打造「宜業」及「宜居」的良好環境。
2023 © All Rights Reserved. 高市議壇電子期刊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