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話題

建立陪跑機制 降低青年創業障礙--「本市青年創業創新與友善就業移居」公聽會

文章發布日期:2021/4/21 / 高市議壇NO.62

  104-109年高雄市20-45歲的青年人口每年以1萬人上下減少中,在青年節前夕,高雄青年工作的議題備受關注,高雄市議會於3月26日召開「本市青年創業創新與友善就業移居」公聽會,提到政府並非一股腦兒的砸錢補助創業就好,應該整合各部門青年業務,提供友善的青年創業環境,以及與企業建立良好的實習機制,讓畢業生及高雄青年留在高雄發展、就業並成家。

  主持人李雅靜議員表示,高雄市長久以來扮演工業重鎮的角色,鋼鐵業、造船業、石化業等基礎工業為高雄奠定良好傳統產業的基礎,然而青年北漂謀職的問題成了常態,她希望當高雄市導入科技產業進駐時,也應該同時增強青創產業與國際連結,另透過政策誘因,讓青年朋友感受在高雄發展的優勢與利基。

  具有輔導學生創業經驗的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廖義銘教授,認為青年創業與其他年齡的差異,在於創意十足但資金不足,工作和行銷等爆發力強但持續力低,他們常常遇到的問題在於房租和人事成本,他認為政府應透過行政支出來提升青創投入的資本,因此,建議公部門的採購能對青年創業多點關心,提供他們發揮的機會。

  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李樑堅教授則建議,勞工局和青年局應進行畢業生及雇主就業狀況的調查,以進一步了解就業市場的實際狀況,另建議市府對於進駐產業園區的廠商,應提出薪資條件的要求,要求他們善盡企業責任,不讓高雄的員工領低薪。還有應建立青創的陪跑機制,減少青年創業的障礙。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李銘義副教授建議,議會於下一個會期可邀請市府進行青年政策的專案報告,內容包含青年國際教育計畫、青年產業人才計畫、移居計畫、公民政治參與計畫以及健康促進計畫等項目,以了解市府目前執行的進度。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劉維群教授指出,高雄有18所公私立大專院校,共計有5萬多名學生,市府可以訂定目標值,預計留下多少學生在高雄發展。另外在青創的輔導上,應建立評估、考核、追蹤和輔導等機制,若創業情況不理想,則協助其轉型或退場。

  大仁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林爵士副教授兼副校長認為,應鼓勵企業提供學生獎學金及未來就業保障名額;而文化創意事業政府可協助其追求經濟規模,要求有產值且大眾化才行。

  最後李雅靜議員也提到,針對創業青年,市府應成立輔導團機制,協助他們解決問題,並建議從事文創者與傳產業者共同創造合作的可能;讓東南亞籍的學生,創造其留在高雄工作的機會;以及促進各局處青年業務的整合與連結工作等,以增加青年移居高雄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