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話題

國民心理健康促進公聽會

文章發布日期:2017/7/19 / 高市議壇NO.17

  大環境不景氣,促使就業和失業問題影響了民眾的身心狀態,再加上近年來的重大社會案件引發國民的不安全感,為呼籲政府正視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提升心理健康的知能措施,高雄市議會於106年7月6日舉行「國民心理健康促進」公聽會,由陳信瑜議員主持,邀請各社福團體及學者專家進行交流。

  首先,陳信瑜議員舉例表示,不同族群都有其存在的壓力以及情緒管理的問題,她提及前陣子發生於高雄市鳳山區的人倫悲劇,因家庭照顧者長期壓力無可宣洩,不堪負荷,將其兄母活活餓死。還有啟智學校的師生相互影響的情緒管理問題,導致學生自殺收場,這兩者心理層面又該如何面對。

  高雄市身心障礙團體聯合總會陳慧薰理事長認為,近幾年來社會經歷許多重大事件,不論天災或社會問題,都對國民的心理狀態有了嚴重的影響,除了引起國民的內心恐慌,也容易產生負面的模仿效應。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吳慧菁教授提出,要創造一個完善的心理健康環境,應從家裡、學校、老師對身心障礙學生的不了解,以及社會大眾對心理問題無敏感度等開始改善,各部門互相合作,確實地深入基層,才能真正了解成效性,更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瞭解國民對心理健康的需求。

  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黃國良教授表示,「沒有身心健康,就不是健康的人」,其就高雄市身心障礙團體聯合總會做過國民心理健康需求調查的結果,發現大眾對於自我心理健康的認知不足。政府除了加強心理健康促進的推廣,更應適當增加國民心理健康經費預算,以有效提升大眾對心理健康的了解。

  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謝東儒秘書長指出,男性的家庭照顧者往往是不知紓解壓力的一群,因傳統觀念,對自己的壓力不易啟齒,甚至不知道自身心理有了轉變,悲劇發生後,社政單位只會怪罪當事者為何不先求助。盼望社政單位,能及早預防,而不是在後面追著,看著悲劇再次發生。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周煌智顧問醫師則提出,心理健康是大家的問題與責任,每個人都應該更關注自身以及身邊家人、朋友的情緒狀況;而政府投入心理健康照護政策的經費,多數都投入於後端的治療,應該著重於前端的預防。

  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李麗娟理事長也指出,預防勝於治療,應加強事件發生前的預防工作,若拖到後續才治療,只會更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

  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高雄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臨床心理科潘威富主任認為,國民心理健康計畫雖然是個多元方案,但是投入的經費太少。他在臨床發現,因心理諮商費用必須自費,對民眾來說負擔太大,也因此尋找心理諮商師解決心理問題的意願不高。他主張應從小學開始實施衛生教育,並安排能夠輔導老師的心理師,政府提供妥善的資源與輔導策略。

  樹人醫專王道鵬助理教授以自身為例指出,自己因罹患腦性痲痺造成重度肢體障礙,但從不因身體缺陷放棄自我,他也相信身心障礙者是可以關心他人,並建議將3H(Health、Happy、Hope)的概念帶入生活當中,帶來健康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