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質疑高雄市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是否需要再興建捷運黃線,然而對捷運的思考不應只是興建完成而已,還包含運量、周邊人行環境,甚至以交通為主的都市發展等,都是該探討的問題。高雄市議會於106年5月19日召開「前瞻計畫中的高雄捷運黃線,應以全面人本交通的思考,綜觀規劃配套」公聽會,由吳益政議員主持,邀請學者專家提供建言。
吳益政議員先提出數項大眾運輸的價值觀,一是城市的大眾運輸永遠優先於私人載具;二是大眾運輸的路網與密度優先於交通工具的選擇,班距的重要性高於選擇那一個型態的交通工具;三是大眾運輸的外部效益不低於自償性的思考,也就是非票箱收入的開發不必低於票箱收入;四是重新思考軌道與財務之間的關係,過去高雄捷運和台灣高鐵採行BOT,是失敗的案例,因此輕軌調整為OT(政府興建、移轉民間經營)方式興建 。
捷運局代表提到大家關心的捷運黃線的財務規劃,總經費約1,430.8億元,中央出資763億元,高雄市政府出資666億元,非自償性的部分是100多億元,分6年編列,一年大概負擔1、20億元,其他自償的部分透過土開基金運作。而輕軌就採行這樣的運作模式,對市府而言,財務運作算是駕輕就熟。
屏東大學白金安副教授從高雄市過去的都市計畫談起,過去高雄市的街廓形式是低密度發展,當我們導入TOD大眾運輸導向的都市發展模式,希望在捷運場站800公尺劃設容積移入地區,礙於過去的都市計畫,無法進行高強度的開發。因而都市計畫有必要檢討,建議進行捷運場站周邊的街廓整併,可以先找示範點,由政府介入透過都市計畫的變更、聯合開發的手段來操作,政府訂定獎勵措施,鼓勵民間來開發,帶動土地價格上揚,增值了,政府從此得到的財務效益用來補助捷運的興建。希望透過大眾運輸導向、軌道運輸,重塑高雄成為一個compact city。
高雄捷運公司石耀誠處長也呼應白教授的看法,橘線鳳山段多為透天區域,雖然為精華區但街廓太小,每單位面積人口不夠多,以至於運量一直無法提昇。再者,依據多年營運經驗,他認為僅兩條紅橘路網要提高運量,需要抑制私人載具,以明誠路路型重整縮減路邊停車設施,人行空間的建立對運量提升有明顯的助益。
吳益政議員彙整各方意見做出七項結論,一、加強TOD效果也就是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的發展,不只是提供容積率,還要進行街廓整併,使土地的開發更為完整,也就是透過空間品質再組構所產生的效益,挹注交通運輸系統。二、應修法針對捷運出入口的公共空間使用,要有一定的使用量才能興建,以免占用此開發場域,增加站體的開發收入。三、捷運站交通便利,公共設施完備,設置日托、長照場所,對於高齡化社會相當友善。四、路邊停車應該避免使用,並逐步取消,減少道路被占用,更重要的是引導民眾使用大眾運輸系統。五、站體周邊土地必須保留,以規劃更多分享交通的停車空間,如自行車、電動摩托車、電動汽車等。六、建議交通罰緩的50%應該運用到大眾運輸。七、空污費要提高,作為鼓勵大眾運輸的經費來源之一。
2023 © All Rights Reserved. 高市議壇電子期刊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