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話題

「高雄市農業廢棄物處理探討」公聽會

文章發布日期:2018/6/26 / 高市議壇NO.28

  高雄市秋冬季節空氣污染問題嚴重,農業廢棄物如枯枝葉、落葉、稻草、覆土膠布等,經露天燃燒後是形成PM2.5的來源之一,燃燒後的粉塵附蓋於果樹上連帶影響著果率,造成環境及農民雙輸的局面。高雄市議會於5月17日舉辦「高雄市農業廢棄物處理探討」公聽會,由高閔琳、邱俊憲議員主持,何權峰、簡煥宗、李柏毅議員列席,並邀請專家學者及市府相關單位與會,探討有效減少農業廢棄物的方法。

  高閔琳議員表示,針對農業廢棄物的處理,農民目前期盼政府能夠提高破碎機的補助經費,但在滿足破碎機需求後,又將衍生機器操作人力不足的問題。倘若是破碎機無法普及使用,就可能必須集中至一個堆放點再進行破碎,對農民來說清運成本高且耗時。她建議市府與地方農會合作成立破碎代工班,除定點進行代工外,也可採取移動式服務,解決破碎機操作的人力缺口,協助偏遠地區的農民。

  財團法人台灣糖業協會企劃組林淑惠組長建議,市府應積極推動成立農廢處理中心,透過與學術界的合作,引進包含RDF(固態廢棄物衍生燃料)或其他技術,將農業廢棄物再次能量化、材料化及肥料化。另外,她也建議未來可以生物炭製作方式處理碎木,除了降低農業廢棄物經高溫處理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所產出的生物炭跟木醋液,也可再提供給農地做二次利用。

  中興大學黃裕銘副教授指出,一些小型焚燒只要處理妥當,不讓燃燒的煙直接污染空氣,其所形成的草木灰具有非常好的營養,含有豐富的矽還可以殺菌,能大幅降低病害、蟲害。天然的農業廢棄物其實只要妥善處理,也可利於果園堆肥,將這些材料覆蓋在土上,不僅能降低雜草生長還能控制土壤溫度,好處相當多。建議市府應透過與學術界的合作,將這些良好的觀念介紹給農民。

  中興大學盛中德教授則建議市府針對有破碎機的農民進行代工補助,譬如代工破碎1分地的碎枝,給予一筆2,000元補助,機器能充分使用,還多了額外的賺錢機會,將大幅提高農民的使用意願。他也希望市府儘快著手規劃將農業廢棄物轉變為工業用原料,才能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

  中山大學林淵淙教授認為,台灣大部分都是小農耕作,破碎機使用率可能一年只有一次,因此農民對破碎機的購買意願低,市府補助的結果可能效率不彰。他建議以共享經濟方式,大家合資購買一台即可,不但提高破碎機的使用率,也不會造成補助經費的浪費。此外,農業廢棄物燃燒後的灰燼,可與學術界合作將灰改質變成廢石,再提供予廠商做成RDF,讓原本被視為污染的灰燼找到更好的用途。

  邱俊憲議員建議,補助採買破碎機的預算,除了透過農政單位的補助以外,環保基金應該也可做適當的挹注,目前農政單位僅補助三分之一,也許市府的環保基金再補助三分之一後,農民購買機具的意願就會提高。此外,許多果樹種植於山上,農民多為高齡者,將廢棄木材運下山對他們來說是一大困難,建議農業局可推行農園廢棄物或資材的整理計畫,讓年輕的農民協助老一輩的農民做廢棄木材的處理。他也提到培訓年輕農民將農業廢棄物再做有效利用,解決處理農業廢棄物的人力缺口。

  財團法人台灣糖業協會林秉宥副執行長表示,永安工業區內的共同蒸汽供應中心可進行燒木質顆粒的工作,但可惜的是農民的廢枝條卻未供應給該廠商,廠商還必須向外國購買材料。他建議市府應媒合廠商與北高雄地區的農民,地區鄰近也可降低運送成本。

  最後,高閔琳議員認為應針對農業廢棄物的處理訂定短、中、長期目標,短期目標為提高破碎機具使用率,包括納入空污基金或環保基金支應,並結合地方產銷班或代工班協助進行果樹枝條的破碎工作;中期目標則希望由市府帶頭創立機制,一是在農業地區成立示範點,推動區域型的再利用中心,二是由農業局推動產、官、學的合作,教導農民進行農業廢棄物的再利用,將蔬果汁液轉化成天然肥料,則農民再也不需要購買化學肥料,也不至於造成土地傷害;長期目標則是創造大規模經濟模式,協助農民將農業廢棄物變成農業資源,甚至變成綠色材料、有機肥料等作為循環使用,擴大經濟規模並創造市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