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話題

「無法取得歸化國籍新住民權益與福利」公聽會--盼建立制度透由教育讓移工成為移民

文章發布日期:2023/12/6 / 高市議壇NO.93

  人權為普世價值,但許多長期居住臺灣的新住民無法歸化國籍,成為社會安全福利的破口,高雄市議會於11月15日舉辦「無法取得歸化國籍新住民權益與福利」公聽會,由黃秋媖議員主持,針對立專法保障權利義務,學者認為考量層面複雜,另建議透過教育讓移工成為移民。

  黃議員表示,6年前參選時,就將新住民列為政見,並長期關注他們的權利與義務。高雄市的新住民有6萬6,000多人,因應新住民的人口,高雄市政府也將成立新住民事務委員會,置委員20幾人。因新住民常有語言上的問題,生活適應有待加強,且兼顧家庭工作,能受教育的不多,需各單位協助他們。

  許智傑立法委員表示,政府對新住民相當重視,要讓新住民歸化國籍,需要中央和地方協調,及各黨團的溝通,未來有機會修法將提出意見;但目前至少先追求短期目標,讓新住民的權益能和原住民一樣。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李予綱教授表示,雖然政府很努力,但新住民的需求未被滿足。而現行法令規劃不足,立專法與否?因涉及法律面、社會層面及實施的執行面,是相當複雜的問題。而在缺工議題上,他建議媒合後需教育,讓移工變移民。

  高雄師範大學東南亞暨南亞研究中心利亮時主任認為,不需要設專法,國籍法中規定,專才在特殊情況下可取得國籍,應從國家利益出發來考量,而國內的居留證未具備準國民條件。像新加坡的永久居留證則具備準國民條件,雖然臺灣對新住民是友善,但相關法條卻不友善。

  高雄市高師大東南亞協會邱建平常務理事表示,現在的臺灣與40年前相比已大有進步,希望大家有共識,好還要更好。

  台灣新住民人權展望協會張晉祥理事長指出,新住民很多有語言障礙,考證照時往往受挫,公部門舉辦新住民相關的活動不見得對他們有助益,反而是協會每次要辦活動都得四處募款,是他們的辛酸,希望公部門不是交差了事而要確實落實。

  高雄市移民文化教育服務協會楊贊榮理事長表示,臺灣有缺工現象,可將新住民視為準歸化國民,希望政府放寬承認其雙重國籍,讓具有專業技能的人,能來臺工作,增進臺灣勞動力。

  黃議員總結表示,我們支持全世界優秀人才來到臺灣,也期待臺灣再提升,當我們本身條件夠好時,便能要求來到臺灣的新住民必須擁有專業證照,成為臺灣的專業人力。也期盼臺灣的未來可以像美國、澳洲一樣,歡迎全世界的人來到這裡生活、發展。

 

主持人黃秋媖議員盼為無法取得國籍和定居證的新住民,找到解方爭取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