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話題

「高雄循環經濟與生質能」公聽會

文章發布日期:2017/5/26 / 高市議壇NO.15

  台灣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自然環境開採原料、加工製成產品、被消費者使用後丟棄等,是現行的消費模式,不但使氣候及自然生態惡化,大量的廢棄物問題亦逐漸加劇,可用能源也大量減少。為降低耗能及環境污染,並使能源循環再利用,高雄市議會在106年4月25日舉行「高雄循環經濟與生質能」公聽會,由黃柏霖議員主持,陳麗娜議員列席,並邀請學者專家與會。

  過去全世界積極開發地球各項資源,雖然因此帶動經濟發展,卻也留下許多污染,能源快速耗損;據世界能源會估計,世界石油將於40至50年內用盡。黃柏霖議員表示,如何把消耗的資源轉換成下一個產業的動能,形成永續利用的循環經濟,是全球性議題,期待藉由專家學者的建議,能成功打造高雄的循環經濟。

  黃議員也進一步說明近年來全世界皆推廣與發展生質能,其來源大致有:一、木材林業之木屑等廢棄物可轉為生質燃料。二、畜牲糞便乾燥後可經處理作為肥料。三、不同的農作物殘渣可做成油料作物、糖質作物、澱粉作物等。四、大豆、油菜等能源作物皆可提煉成生質柴油,降低交通運輸工具的排氣污染物。五、將甘蔗、玉米等製糖作物可轉化為用途亟廣的乙醇。

  台南大學傅耀賢教授表示,生質能在過去10年開始被推廣,為此美國增加了50%的玉米產量作為生質能源,但被質疑是與民爭食的行為。在人類生活必須使用能源的前提下,他建議開源節流,多加推廣太陽能源;由於太陽能可就地發電、使用,不但能解決南電北送的問題,也能儲存起來使用,是不必耗費資源開採即能獲取的能源。

  隨著氣候日趨嚴峻,全球各地皆開始出現極端天氣,台灣甚至在105年初遭到霸王級寒流侵襲,許多養殖戶的魚被凍死,導致血本無歸。國立中山大學林全信教授建議,在每年氣候不穩定的情況下,可發展太陽能儲存及輸送技術;在天氣炎熱時儲存熱能,俟寒流來襲時發放給養殖戶使用,讓養殖戶能溫暖過冬。

  雖然太陽能不必耗費資源開採,可以儲存及輸送技術推廣使用,但其能源轉換效率低,最高只達到150%,遠不及生質能280%的能源效率,建議市府參考花蓮RDF-5(可燃廢棄物壓縮成錠)示範廠技術,將焚化爐的廢污泥等資源轉換成原料,以帶動高雄循環經濟的產值。

  陳麗娜議員也支持市府發展與RDF-5可燃廢棄物壓縮成錠類似的技術。她表示,各個產業在運作同時,一定會產出無法避免的廢棄資源,如何有效回收廢棄資源,使其成為有價值的能源,讓經濟發展及環境維護達到平衡,是目前最重要的議題。尤其高雄市各個掩埋場的容量已不敷使用,期待市府引進技術,將廢棄底渣轉化為能源,以解決垃圾無處掩埋的問題。

  高雄不只是中油、中鋼等產業之匯集地,其發電廠資源還提供台中以南地區作使用。經濟部石化產業高值化推動辦公室黃國維執行長表示,若高雄要發展循環經濟,應該將石化及重工業的廢棄資源作為利器,製作生質酒精及相關商品,把廠商、資源及市場進行串聯,從循環經濟中找到產業永續發展的機會。

  主要業務為廢棄物清運及資源回收的環葳企業有限公司吳昕益先生指出,石化業排出的二氧化碳可作為農業溫室使用,但如何使二氧化碳具有轉換價值,令石化業者願意將投入農業運作,必須由市府帶頭執行,以發展具有規模的經濟效益。

  中鋼公司能源環境事務辦公室蕭輝煌工程師表示,由於鋼鐵產業會產出許多不需要的熱蒸氣,正好是石化產業需要的熱能,因此中鋼與周邊石化企業已進行合作,使熱蒸氣可循環再利用。他指出,要將廢棄資源轉換為可用資源,除了需要不同性質的企業進行資源整合以外,亦需要掌握通路以維持產業共生,期待高雄能打造出循環經濟的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