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話題

「搶救高雄貧窮現象」公聽會

文章發布日期:2017/3/30 / 高市議壇NO.13

  根據內政部最新住宅資訊統計彙報顯示,截至2017年1月底,高雄市無論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數及人數,皆是全國之冠,合計達4萬4,000戶、12萬4,000人,遠高於台北市和新北市,難道光鮮亮麗的城市景觀背後,高雄已經淪為貧窮城市了嗎?「搶救高雄貧窮現象」公聽會,高雄市議會於2月18日舉行,由黃柏霖、劉馨正議員共同主持,陳麗珍議員列席,邀請專家學者與會,共同探討高雄市民面臨經濟困難形成的原因與困境,並尋求解決對策。

  黃柏霖議員表示,高雄市的中低收入戶總人口數超過12萬人,就個人與社會結構來看,貧窮現象不容忽視。他要求市府積極投入工作媒合與輔導的服務,增加各種年齡層的收入來源;此外社會福利也應該排富,讓資源能有效分配及利用,減輕市府財政的負擔。

  要搶救貧窮,產業競爭力及稅制結構是一大關鍵。國立中山大學張其祿教授指出,由於高雄市產業結構已漸漸從製造業轉為服務業,雖然進入服務業門檻低,且薪水成長有限。目前除月領22K的應屆畢業生外,中產階級也已經開始出現貧窮化的現象,建議就M型社會結構調整所得稅、增加社會住宅、教育補助等政策。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譚大純教授表示,高雄以前是發展工業的重鎮,在抽換底根進行產業翻轉過程中,勢必影響市民收入,故市府應針對產業翻轉訂定後續因應措施。建議節省公共建設開銷,並將資源、社會福利分配至郊區及需求人口上。

  產業翻轉是高雄的優勢或劣勢?義守大學李建興教授指出,許多先進國家,如美國、新加坡等皆保留石化工業,而工業技術仍是高雄優勢,故市府應針對工業進行管理配套及環境保護措施,而非完全捨棄。

  劉馨正議員表示,由於產業轉型有高失敗的風險,故高雄應先評估轉型可行性,並進行產業定位、釋出友善誘因,讓企業駐廠才能創造工作機會。

  高雄大學張永明教授認為,工作機會可分為就業及創業兩種,大部分的人就業比較多,其工作機會屬於被動,而創業雖然門檻高,但成功後就可增加就業機會,建議市府提供創業輔助及誘因,以增加工作機會。

  工作是家庭經濟的主要支柱,市府除了要增加工作機會,也要重視勞動條件。國立高雄餐飲大學吳英偉副教授以觀光產業為例指出,部分旅行社不只壓榨司機與導遊,導致其發生過勞情形,更未將勞工納入勞、健保。市府有責任讓市民在安全、受保障的環境中工作,並介入了解薪資待遇及保險狀況,以避免勞工成為窮忙族。

  「給魚吃,不如教他釣魚。」陳麗珍議員建議市府應就產業、工作機會及社會福利等多方面提出改善,避免貧窮形成惡性循環。她指出,有部分失業者仰賴社會補助支撐,長期下來已養成被救助的習慣性,失去自食其力的能力,建議市府加強就業媒合、就業輔導,才是積極且有效的脫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