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話題

強化府會溝通機制─「高雄市政府與市議會之溝通機制及市政推動合作模式」

文章發布日期:2020/10/23 / 高市議壇NO.56

「市政新格局、港都新治理」論壇3

  「市政新格局、港都新治理」論壇第一組討論議題為「高雄市政府與市議會之溝通機制及市政推動合作模式」,由陸淑美副議長主持,與會議員期盼攸關區域性建設的預算,事先與議員溝通,讓審查更為順暢,並亟望強化府會的溝通機制。

  本組報告人為高雄大學政治法律系廖義銘教授,他一開始便提到府會於市政發展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理念與規劃,但應透過整體立法計畫,在意見不一致之處找到妥協,在意見一致之處加速完成自治立法。不過他認為現況人才不足,在重大政策與議題需要專業人力針對程序、提案等提出,進行溝通與立法。

  擔任5屆議員的黃柏霖議員認為議事廳仍是市政辯論最大的戰場,他始終抱持著從政的初衷,曾力推每年為市政沈重負擔的公車民營化,還有提出市府公債每年減債10億元,以及利用民間資源推動,例如:科丁學習,提升市府效率,主張市政的推動把政治因素降到最低,而想推動的政策作為目標,對市民最有利。

  陳致中議員則期待新的府會關係要有新的運作機制,他提到市府的議會聯絡人應該成為追蹤與考核的角色,而非個案服務的管道,並主張各委員會可以成為與市府溝通的平台,以及預算的籌編可以先在委員會進行,讓整體議程更為順暢與聚焦。再者,府會不僅只有監督關係,還有合作關係,不過需要加強雙方的對話機制,建議市府進行重大建設前應該開誠布公,讓議員有一定程度的參與。

  李順進議員則代表無黨團結聯盟表示,府會的溝通很重要,但每次市府預算都編列好送到議會,要溝通和修改根本來不及,他也提到現有的府會溝通機制不健全,以至於造成民眾有找到對的議員,陳情案件便有解的觀感,他希望未來市府在編列預算前2個月,能傾聽議員的意見。

  林于凱議員認為對於民意代表較聚焦於里事和區事,他則主張從制度面看市政,例如:今年購買電動機車沒有補助,原因在於補助電動機車汰舊換新的環保基金,在前幾年被燒光了,「環保基金」再追加預算的時候,不用經過議會審查,而是由「環保基金審查委員會」通過之後,再送議會備查,連討論的機會都沒有,所以他提出自治條例的修正案,要求財政約束。另外,他認為議會有公費助理及成立預算協力小組的需求,針對預算進行全盤的檢視。

  陳玫娟議員表示,市長與議員均為民意選出,府會同政黨雖和諧也未必是好事,不同政黨也未必不好,但往往政黨對立凌駕於民眾權益。對於市政重大建設,她主張市府應讓議員參與,且舉辦公聽會或說明會讓重大政策可以更符合民意。再者,預算的編列也應讓議員有參與的空間,畢竟議員對地方建設熟稔,可以提供更契合地方需求的建言。至於小型攸關民眾陳情的案件,市府應主動邀集議員辦理會勘。擔任府會溝通要角的市府聯絡人不應只是府會兩邊的傳聲筒,應適度授權也可提升執行效率。

  在議員發言後,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辛翠玲教授指出,高雄市新一世代的選民是很容易跨越政黨邊界,越來越多選民只選人而不分藍綠,重視議員個人特質以及與社會溝通的能力,她提及從五個層次觀察民意代表:能否看到社會問題、歸屬問題的責任、能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政治定位,以及了解問題的意識與藍圖的想法。

  最後,陸副議長也提出公費聘請助理針對預算、立法等提出專業的意見,不過她也說專業人才難尋,需要學校培育人才;另外在區域性的建設上,應讓議員先知曉,否則若地方不願意,市政便窒礙難行,並建議透過委員會事先向議員報告預算的編列,如此預算審查才能更為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