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話題

「北高雄空汙診斷」公聽會

文章發布日期:2019/5/23 / 高市議壇NO.39

  高雄市多年來空汙嚴重,無論是懸浮微粒、細懸浮微粒、臭氧的濃度都偏高,位於北高雄的仁武、大社石化業十分密集,這些高風險工廠附近社區均有遭受有害空氣汙染物影響健康的問題,高雄市議會於4月19日下午召開「北高雄空汙診斷」公聽會,由林于凱議員、吳益政議員共同主持,高閔琳議員列席,邀請專家學者進行探討。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張寶額博士指出,他從87年到94年針對大社地區以FTIR進行監測,監測所得的數據應用於排放源的標定與貢獻分析、排放量推估、本土化排放係數制訂、工廠排放違法列管、工廠製程改善、異味來源調查和改善等,雖然FTIR可以監測多種氣體,但是對苯卻是無法有效監測,他強調不同的監測目標必須採取不同的監測技術,也不需要將FTIR神化。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沈建全教授表示,雖然環保局積極監測PM2.5和臭氧,但VOCs(揮性有機化合物)更重要,他建議環保局儘早將現有揮發性有機物之洩漏淨檢值不得大於2,000ppm的標準下修至1,000ppm。他說雖然整體的排放量有下降,但常有夜間偷排的情形發生,建議對於廠商偷排的行為應訂定單行法予以重罰。另外他也提到,大社工業區降編至乙種工業區,事實上人力的需求比目前多10倍,不論是對環境與就業都是正向發展。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洪文玲教授指出,雖然環保局根據持續追蹤的空氣品質數據表示有明顯下降的形勢,然而大眾卻無感,她認為環境問題可以讓學校、社會一起來參與、學習,一同面對提出思考方向。現今國際上有很多老舊的工業區都面臨轉型的問題,而在轉變的過程中有許多老舊的思維是必須先改變的。

  美濃愛鄉協進會李永龍理事長表示,高雄市縣市合併前後碳排放量一直都很高,從一年7,000萬公噸到現在5,000萬公噸,高雄市每人碳排放量是台灣每人碳排放量的兩倍以上,這些其實是台灣環境沒有治理觀念所致,他希望未來高雄人均排放量降至與台灣人均排放量一樣,讓高雄的環境爭議拉高為全國的議題,正視高雄長年來成為工業城市所付出的代價。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杜文苓教授則希望未來空汙改善的議題,應納入更多公民參與的計畫,大眾發揮創意和想像齊力改善環境問題。更期待公民參與成納入地方議會的法案,在人力、預算、資源及機關制度的配合下,讓高雄市成為公民參與空改善的領頭羊。

  林于凱議員則認為在環保議題上,往往民眾對環境改善有強烈需求,但製造汙染的廠商卻感受不到,這當中環保單位承受了民眾的壓力,但多數廠商在汙染物的排放減量以及產業轉型的意識不足,總是等到凝聚強大的民意才能促使這些廠商改變,因此他希望未來在環境議題的討論上,也應該邀請經發局加入,不該逃避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