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走走

拿起鋤頭播種小米去!

文章發布日期:2020/3/24 / 高市議壇NO.49

  小米是原住民傳統食物,也是文化的象徵,近年來許多部落推廣小米復耕,更進一步讓更多人參與播種的體驗。在那瑪夏區往山裡走,卡那卡那富族的耆老帶領著都市民眾撒小米、翻土,感受他們敬天地、惜萬物的誠心。

  在一片佈滿沙土和石子的空地上,族人點燃了撿來的樹枝,耆老開始將準備好的枝葉一一打結,然後插在土裡,與竹筒一起排列著,然後將在竹篩上的小米往土裡撒,接著取出小支的鋤頭,動作俐落地翻了翻土,隨後將倒入竹筒的酒舉起飲盡的同時,耆老口中唸唸有詞,一旁的族人一同祈禱,在場的人也靜下來觀禮,祈禱的儀式結束後,一群族人帶領著現場的大小朋友,前排的人播撒小米,後排人彎下腰跟著翻土,意味著覆蓋小米的種子,像似團結的節奏,攜手播種盼豐收。

  對卡那卡那富族人而言,小米播種不僅是傳統,在面臨莫拉克風災摧毀家園之後,小米耕種是守護家鄉、自立自足重要的一步,更是凝聚族人向心力的關鍵力之一。因為它從播種、除草、驅鳥到收穫,蘊涵了卡那卡那富族豐富的飲食文化和祭儀。在小米播種之前,族人會花時間解說他們如何面對莫拉克風災後的重建工作,以及種植小米、其他作物,復育田地,保障糧食來源,否則只要對外聯絡道路一斷,那瑪夏區便成了孤島,面臨斷炊的窘境。也因為如此的重要,來參與者在播種的前一天晚上,需參與靜心的儀式,每個人拿著一支梅樹枝幹,放入燃燒的灶中,而帶頭的族人也提前到播種的土地上,祈請祖靈的庇佑。

  當小米播種完畢後,回到教導大家靜心的豆那搭姆(Toˋoan Tamu)稱為耆老智慧屋盪鞦韆,整個儀式才算完成。跟排灣族比起來,卡那卡那富的盪鞦韆顯得簡易許多,僅僅一條繩子而已,必須單腳踩上去,說出心裡的期望,與排灣族婚嫁的意義大大不同。

  輕輕一撒、彎腰翻土的動作,是體驗原住民耕作文化的一部分,然而其師法自然、尊重自然的態度,在極端氣候頻繁、自然環境驟變的現今,反而成為令人尊崇的觀念,一如聯合國農糧組織(FAO)的報告曾指出,原住民的食物營養價值高、具有氣候韌性,且能適應環境變化,對於受到氣候威脅的地區而言是理想的食品,而原住民是消滅飢餓和緩解氣候變遷「無價的夥伴」。在部落裡,我們看到環境永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