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走走

鎖住春天的滋味

文章發布日期:2019/3/25 / 高市議壇NO.37

  3、4月間來到有高雄後花園之稱的六龜、桃源、甲仙、那瑪夏地區,山區裡多是採梅的景象,而平地則是一袋袋梅子裝卸、醃梅的畫面,春天正是農忙的季節。

  每年進入梅季,農民首先會採下六分熟的青梅以製作脆梅,他們先在梅樹下鋪上細網,手拿著長竹竿,敲打著果實累累的枝條,讓飽滿的梅子墜落在網上方便撿拾,熟練打梅枝農民們笑說很簡單,只要使上一點臂力即可,不過使力應該還是有技巧的。去年獲得「2018年亞洲青年暨青少年舉重錦標賽」青少年組2金、1銀殊榮的桃源布農族的謝孟恩,曾表示他的臂力是常幫家中拿著竹竿打梅子、芒果收成時忙著裝箱,慢慢練出來的呢。

  農民採收後,會到鄰近的集中地稱重,一袋一袋的款捆綁好,等著夜晚時分到達的貨車搬上去,夜裡一車一車的梅子往集中市場奔馳而去,春季裡夜晚的公路並不寂寞。

  而留下來的青梅則準備製作成脆梅,通常將熟度適中、圓潤飽滿且外表無損傷的青梅去掉蒂頭,那瑪夏的「家在南沙魯」會將梅子配上適量的粗鹽,一起倒入滷梅機後,經過粗鹽攪拌的梅子,去苦澀味,接著一顆顆經手工拍打梅子,以便浸泡糖水能入味。

  莫拉克風災後成立的「家在南沙魯」,在製作脆梅的過程中,許多工序均採純手工,且不使用防腐劑,也不放入過多的糖水掩去梅子特有的風味。也因此總會有人問:為什麼梅子有點苦味?其實是為了保存更多的原味。也因為這樣的堅持,訂單總是應接不暇,他們的好味道總是留在顧客的心中。

  完整無損的青梅做成脆梅,而再熟成一點的梅果做成梅醋、梅露、Q梅,而來不及採來製作成脆梅就轉熟的黃梅,黃澄澄地散發著果香,「家在南沙魯」梅果醬製作過程全手工,尤其不加任何一滴水稀釋黃梅果泥的滋味,無防腐劑,無人工添加物,加入紅冰糖,保留黃梅特有的香氣與微酸滋味,也是許多人的最愛。

  然而,今年暖冬加上少雨乾旱,梅花花況不佳、結果率差,梅子產量大減,不論是自己醃還是採買新鮮梅製品,嘗梅動作要快。

 

經過手工敲打醃製的脆梅更加入味(左圖),成為南沙魯特產中的搶手貨(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