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議員姓名:陳慧文
  • 第9選區:鳳山區
  • 服務處:高雄市鳳山區錦田路231號
  • 議員頻道

4月屈公病確診2例 陳慧文要求衛生局加強防治

鳳山區
文章發布日期:2017/4/21 / 高市議壇NO.14

  高雄市在106年4月初發生外籍移工染屈公病2例,染病的兩人都有出入境史,經查感染地分別是菲律賓及印尼,目前全國已累計99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而染病,且感染國家以東南亞居多。陳慧文議員表示,屈公病多經由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等病媒蚊傳播,傳播途徑與登革熱、茲卡病毒相同,衛生局應加強防治境外移入的流行病原,並宣導民眾正確的防治觀念。

  屈公病(Chikungunya)源自於東非坦尚尼亞之原住民語言,就是指「痛的將身體彎起來」,原分布於非洲、南美洲及亞洲的東南亞地區,急性期的症狀有發燒、關節痛、肌肉酸痛、紅疹疼痛難忍等,潛伏期可長達2至12天,病患會有數週倦怠感,並出現關節疼痛的症狀。

  近年來台灣除了爆發登革熱疫情外,屈公病、茲卡病毒也開始出現小規模病例。陳議員指出,屈公病的傳播途徑與登革熱、茲卡病毒相同,均經由「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等病媒蚊傳播。其中登革熱死亡率最高;而孕婦感染茲卡病毒可能生下小腦症的寶寶;感染屈公病則會在關節處出現劇痛。

  陳議員表示,在東南亞移工日益增加的情況下,加上新南向政策的推動,高雄已逐漸與東南亞各國有頻繁交流,而屈公病是東南亞國家的流行病,衛生單位除了要加強入境檢驗外,也要將病源國家列為警示區,並向國人及外籍移工進行防治宣導。

  陳議員指出,4月確診的屈公病首例是28歲菲籍女性移工,居住於高市楠梓區翠屏里,她在3月底前往菲律賓探親後入境,並於4月4日出現發燒、關節痛、肌肉酸痛等症狀,後確診為屈公病。而第二例是22歲的印尼籍男性移工,他在機場入境時出現發燒症狀,經疾管署發燒篩檢站採血送驗,再由衛生局檢疫轉介到醫院隔離治療,檢驗後確診為屈公病。

  由於屈公病部分病徵與登革熱相似,常被誤診,因此需要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及衛生局等相關單位積極追蹤。陳議員呼籲大眾若入境21天內有發燒、骨頭關節酸痛、肌肉痛等身體不適的現象,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地區、接觸史及經過情形以供診治之參考。同時,也要定期清理居家環境積水容器或積水處,從根本消滅孑孓,才能避免孳生病媒蚊。

 

陳慧文議員擔憂高雄再次引發病媒蚊流行疾病,要求市府加強境外防治及環境整潔。(圖片來源:陳慧文議員服務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