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擾多時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在7月初終於確定分期實施,其中最為人詬病的軌道基礎建設,初期都只編列規劃費而不是工程費,換句話說,如果規劃的結果不好無法通過可行性評估,計畫便得終止。黃紹庭議員表示,依照之前的黃橘線經驗來看,未來前瞻基礎的交通建設在高雄難保不會變成錢坑計畫,而除了交通之外,更重要的其實是產業建設,這方面才是市府應該重視的地方。
向來關心高雄市財政問題的黃議員表示,高雄市近10年的經濟和景氣一直下滑,以106年底的人口數,高雄將不再是台灣第二大的直轄市,因為台中市277萬人即將超越高雄。對照之前,在民國60年代屏東、澎湖、台南、嘉義等鄰近縣市,都視高雄為外移的第一首選,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在高雄就業機會多,可以賺錢,這也是高雄之前能不斷發展成長的關鍵。
106年初中央政府端出8,000多億元前瞻基礎建設,高雄市提出很多計畫並成功爭取將近2,000億元的預算,雖然最後核定4年4,200億元,且黃線、紅線延伸到岡山等交通建設計畫最多,也有871億元。不過對於這樣的成績,黃議員卻充滿疑慮與憂心。他表示,交通建設的自償率很重要,憂心未來捷運黃線的自償率其實可能連15%都不夠,雖然市府也表示要做TOD開發,但綜觀現今的紅、橘兩線聯合開發,一年進帳頂多幾千萬元,對比1年2億元的利息,簡直是杯水車薪。
黃議員提及,高雄市現在最需要的並不是交通建設,而是產業建設,即便捷運很重要,但是民眾如果沒有錢可以吃飯就會外移,沒有民眾有誰會來搭乘捷運?在前瞻建設計畫中,關於產業的其實已經寥寥無幾,高雄市爭取到的更少,只有體感科技、興達港的海洋科技產業創新專區,以及軌道測試中心,這些對高雄的產業群聚效應並不大,倒不如把軌道建設的經費,運用至如中油、中鋼、台船這類可以促進產業群聚和擴大就業的產業建設,因為光喊著翻轉高雄市是沒用的,要把產業帶動起來、民眾有感,讓高雄再次發光發熱才有意義。
高雄的產業發展與軌道建設,應有輕重緩急之分。
2023 © All Rights Reserved. 高市議壇電子期刊 版權所有